让资源建设项目更贴近百姓需求 ——文化共享工程2015年度地方资源建设项目立项评审会综述
“我们这是第一次来,很多事情还不熟悉……”5月14日,湖北武汉,共享工程2015年度地方资源建设项目立项评审小组会场,黑龙江省群艺馆馆长李春盛在陈述完项目申报后不由得谈起了参加此次评审会的感受。
这是出现在今年评审会上的一支新鲜力量——文化(群艺)馆,他们的加入将与图书馆系统互为补充,为共享工程地方资源建设添砖加瓦。除了上述亮点之外,此次评审会还呈现出申报项目形式更加多样化、专题片数量激增、动漫和微视频充满时尚色彩,以及选题质量不断提升等特点。
专题片占据半壁江山微视频制作受青睐
自2006年地方资源项目立项以来,各项目的资源类型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在多媒体数据库一直占主导地位的当下,专题片制作份额在逐年加大,今年已经赶超数据库,占据着资源类型的半壁江山。
据统计,2011年至2014年,专题片共189个,占总项目的44.6%;资源库216个,占总项目的50.9%。2015年申报的专题片项目有128个,占总项目的72%;多媒体资源库项目21个,占总项目的12%。与多媒体资源库注重资料收集、利于检索的特点不同,专题片更侧重内容的编排和艺术手法的运用。在文化共享工程地方资源建设的9年时间里,服务基层群众一直是建设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此,文化共享人一直在探索,什么样的资源基层群众利用率更高?
经多方论证,与多媒体数据库比起来,专题片的呈现方式更易于为普通公众接受。有了这样的认识,各分中心一直在不遗余力地提高拍摄专题片的水准,从无到有、从有到精,他们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没有制作团队,就调动各种手段培养人才,人才培养无法实现,就借助他力来解决。总之,在困难面前,他们想尽了一切办法去克服。经过几年的千锤百炼,有的分中心专题片的制作水准开始大幅度提升,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如浙江省分中心制作的《藏书楼》先后获第四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提名奖;辽宁省分中心制作的《古塔辽宁》通过中组部教育平台播出,受到基层党员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福建省分中心制作的《闽南文化》、《妈祖信俗》、《福建古民居》等专题片不仅收集了大量珍贵资料和素材,在社会上也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评审专家认为,今年各省在项目的选题策划、前期研究、具体建设内容和成果利用等方面,考虑得更为周到全面。安徽分中心申报的《新四军口述史》、《大江淮》专题片,福建分中心申报的《福建春节》专题片、《文化微宣传片——福建文化记忆》,上海分中心申报的《近代上海城市文化》专题片,新疆分中心申报的《新疆味道》专题片,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分中心申报的《新疆兵团口述史》专题片等项目选题,受到评审专家的充分肯定。《近代上海城市文化》、《新疆味道》项目将分别在上海纪实频道和新疆卫视播出,福建分中心申报的《福建文化记忆•丝海梦寻》专题片拟在海峡卫视上播出。
社会在飞速发展,尤其是在互联网移动终端越来越普及的当下,如何才能紧跟时代不落伍?文化共享人将灵敏的触觉延伸至微视频。面对我国6.2亿网民和快速发展的互联网环境,今年资源建设项目出现了微视(音)频的样式,其中福建申报的《文化微宣传片》项目、上海申报的“上海音色”音频库等均获得了专家好评。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形式的项目,充分反映了申报单位为积极顺应互联网+的时代潮流、扩大申报项目的有效传播而勇于创新的姿态和努力,这些项目值得关注和期待。
新鲜血液首次注入专长凸显弥补不足
“十二五”以来,共享工程提出了“三个转变”的发展思路,思考着如何全面向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各个领域迈进。从现实情况看,以图书馆为主体建起的文化共享工程,不仅要继续巩固图书馆阵地,还要向文化馆、博物馆、青少年宫、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工人文化宫,向部队官兵、农民工、残疾人、学生,向全社会所有的群体和领域延伸。资源建设作为文化共享工程的核心,更应践行这一理念。
由此看来,今年评审会首次囊括文化(群艺)馆并非心血来潮。擅长举办各种群众文化活动的文化(群艺)馆在深入基层群众文化生活方面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将这些优秀文化资源深入挖掘,可以成为地方资源内容的有效补充。如重庆市群艺馆申报的《巴渝民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馆申报的《农民画》,以其新颖的角度赢得评审专家的认可。
近年来,共享工程资源建设取得不小的成绩,据了解,资源总量已达412TB,初步形成以文化艺术、农业科技、生活服务、特殊人群服务为主体的资源内容体系。其中,中央本级普适性资源达60TB;地方特色资源达352TB,2006年至2014年获得立项的建设项目达593个。但是只有“海量”资源,而精品资源偏少,不是资源建设的目的所在。于是,文化共享人有意识地从追求数量向提升质量的方向迈进。作为最早一批参与资源项目申报工作的首都图书馆信息网络中心主任陈建新来说,申请立项已经不是简单地“要到钱才是硬道理”,她说:“摊子铺得越大,人员的精力就会越分散,也不利于精品的产生。”“好钢要用在刀刃上”,只有这样,资源建设才会创作出精品。天津市图书馆副馆长李茁也意识到这一点。她说:“要想把一个项目做好做精,需要付出很多努力,与其遍撒胡椒面不如有的放矢,资源建设呼唤更多的精品产生。”
整体统筹 寻求多效机制
9年的摸爬滚打、风雨兼程,共享工程地方资源建设质量得到大幅度提升,不管从人员配备、选题选取还是技术手法运用上,都有长足的进步,然而问题也相伴而生。评审专家认为,目前,总体来看,资源建设项目从申报、立项到验收,尚缺乏多方有效的机制。首先,在选题选取上,有的申报单位对什么样的选题适合申报缺乏清晰的认识,“这就需要制定一个选题标准。”在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纪实频道总监应启明看来,内容原创、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具备美誉度等可以作为衡量一个选题好坏的标准。只要符合这三点就可以当做选题来申报。其次,对选题的整体框架缺乏统筹,存在重复建设的可能。对此,中国传媒大学传媒文化艺术研究中心教授杨乘虎提出,从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的层面,可以树立大编辑部的思路对其进行整合。“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如果不对选题进行整体把控,很难杜绝这种现象的发生。再次,针对资源项目应进一步提升整体质量等问题,专家建议,应建立健全项目申报、立项审批机制和绩效评估机制,坚持“先申报立项后定财政拨款盘子”原则,真正发挥申报评审的作用。最后,对于资源建成后缺乏有效的反馈机制等问题,北京大学教授李国新认为,这直接导致所建资源的内容、形式和老百姓的需求有所脱节,他说:“共享工程是国家的一项惠民工程,是通过互联网等技术手段让老百姓享受优秀文化产品的工程,所以其资源建设的内容应该贴近百姓、贴近生活,形式上要适合老百姓、迎合时代发展,制作出老百姓真正喜欢的资源产品。”(文/杜洁芳)
转载自中国文化管理协会
来源:《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