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文化的社会治理功能 ——“以文化人与社会治理创新”研讨会述要

时间:2015-08-19

晗  宁

近日,由教育部社科中心和清华大学哲学系共同主办的“以文化人与社会治理创新”理论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有关部门领导及专家学者20余人与会。研讨会主要围绕健康社会肌体的形成与文化参与、以文化人在依法治国中的地位和作用等议题展开。

目前,随着多元思潮涌现,社会生活中一定程度上凸显了感性、冲动、暴力等不良倾向,这些正在悄然颠覆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面对社会中的一系列问题,谋求健康的社会文化构建以实现人格的改良成为很多有识之士的选择。清华大学道德与宗教研究中心研究员何庆介绍了她多年研究形成的“健康社会管理文化”理论。该理论由社会公德文化、社会风尚文化、社会管理技术文化和社会环境文化四大体系构成。用何庆的话说,就是健康文化介入社会治理是采用道德打造人格、文化塑造公民的方式,就是使人作为人,成为人。文化建设在实现立德树人、以文化人、优化社会治理、造就合理的规范秩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与会专家纷纷回应了这一理论。中宣部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所调研部主任范希春说,健康文化与社会治理的研究呼应了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通过文化来做这件事情,是“目前经济投入最小,易发震荡最小,反弹力最弱,社会成本最低,效率最持久的一种选择”。教育部社科中心文化美育处处长马建辉研究员说,社会愈昌荣,愈需要忧患意识。我们国家强调要提高社会治理科学化水平,实际上就是忧患意识的体现,而文化元素参与到社会治理中来,是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方法的重要方面。中央党校党建研究部副主任戴焰军教授认为,文化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是自古以来就有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是要把它具体、细致,放在一个量化的层次去说明,并不容易。“尽管这个问题谈了这么多年,在现实中很多方面却落不到实处。我们缺乏在具体层面的细致的调查研究。”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重大任务。专家们基于上述时代背景,就推进以文化人和社会治理创新研究及如何实现理论成果的实践转化提出了建议和思考。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宇文利认为,社会治理一定程度是人心治理,制度对人产生一种刚性约束,文化是调适人的心灵和精神的汤剂,怎样协调制度的刚性和文化的柔性,应该从哪里着手,以文化人与制度结合点怎么样去寻找,是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范希春认为,理论要解决通俗性的问题,要善于重新创造,形成“简练的、有可视性、可读性”的成果。戴焰军也认为,理论研究成果若在社会实际中发挥作用,需要进一步简化,让它能够更通俗,更容易为大家所理解、接受,实践价值就更好地体现出来。教育部社科中心主任王炳林教授作会议总结说,推进以文化人和社会治理创新研究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做到导向明确;要坚持在广泛深入的调研基础上开展研究,做到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要坚持多学科、跨学科的研究视野,做到综合创新;要坚持理论成果的实践转化,在科学理论的落细、落小、落实上多下功夫。

来源:中国文化报